【前言:】
在革命征程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邓小平与众多同志结下战友情谊,而叶剑英元帅始终是他心底最特殊的存在。这份特殊情谊源于双重情愫:既折服于叶帅每逢危局总能临危受命扭转乾坤的担当,更铭感其在自身跌入人生低谷时,依然坚定扶持、鼎力相挺的肝胆相照。
叶剑英对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品格能力有着深刻认知,始终以谦逊态度对待这位历经多次起伏却依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杰出领袖。他曾在公开场合诚恳表示:"叶剑英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但中国决不能缺少邓小平同志这样的领路人。"
【“你赶快回去照顾他”】
一九六九年秋,中央军委发出战备动员令,首都大批革命元老奉命转移至各省。邓小平被安排到赣地工作,王震将军随后也抵达当地,叶帅则被分派到湘江之畔。
夜幕降临时分,上级的指令刚刚抵达。卓琳机械地整理着行囊,邓小平蜷在藤椅里,烟卷的火星在指间忽明忽暗。他的瞳孔仿佛蒙着层薄雾,连空气都凝成浑浊的胶质。布帛摩擦的窸窣声断断续续,卓琳手上的动作像被调慢的老电影,每件衣物都要在掌心停留许久。两人之间横亘着无形的冰墙,唯有烟灰缸里堆积的烟蒂在悄然生长。
卓琳忽然开口:"那位老太太该怎么安排?"她所指的正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仅健康状况堪忧,独自留在北京更无人照拂。邓小平夹着香烟深吸一口,白色烟雾在指间缭绕着升腾,片刻后才沉声道:"跟着队伍一起走。"
卓琳轻声问道:"上面会不会批准?"邓小平凝视着窗外发怔片刻,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茶杯边缘,忽然闭眼长叹:"形势所迫啊,我现在就去找东兴同志汇报。"
次日,邓小平专程拜访汪东兴提出请求:"家母夏伯根年事已高,独居多有不便,我想接她同住。"汪东兴当即表态:"理应如此,赡养老人天经地义。"
获批之后,邓小平携同夫人与继母启程赴赣。根据统一部署,一行人先在滨江招待所暂住,随后经江西省方面协调迁往指定居所。三人乘坐轿车出发,后方还跟着辆载运行李的货车。
车窗外,赣江泛着粼粼波光,水面反射的阳光像跳动的碎金,轻轻洒在邓小平的面颊。他凝望着奔涌不息的江流,目光随着浪花起伏,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了翻涌的思绪中。
汽车沿着赣江疾驰而过,转道西行约十公里便抵达南昌西郊的新建县望城岗。随着车轮碾过碎石铺就的土路,一座无遮无拦的院门跃入视野。穿过门廊继续前行,颠簸行进百余米后,经过几个迂回转折,一幢用红砖砌成的两层建筑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便是组织上为他们安排的临时居所。
南方的气候常年潮湿阴冷,与北方京城那种干爽截然不同。在这种湿漉漉的环境中生活数月后,三位长者都陆续出现了关节酸痛的毛病。虽说居住条件算不上理想,老人们却依然把每天的日程排得紧凑有序。
邓小平整日不是伏案读书就是下地干活,卓琳则边收拾房间边抽空学习,家中年迈的老太太在院子里开垦了块菜地,每日乐呵呵地翻土播种。外界的喧嚣仿佛与他们无关,三代人各自专注着手头的事情,院落里始终萦绕着平和的氛围。
虽然邓小平、王震与叶剑英身处不同地方,三位革命战友始终惦念着彼此。行动较为方便的王震特意以办事为由,专程前往长沙探望叶剑英,并转达了邓小平的牵挂。久别重逢时,叶帅眼眶泛红,急切询问:"你们在南昌过得如何?小平同志身体可好?"
王震满腹酸楚却难以开口,欲言又止之际,深知彼此处境如出一辙,唯独邓小平承受着更大压力。他隐去自身困顿,转而讲述了邓小平的艰难境况。叶剑英听完汇报后面色凝重,当即郑重嘱咐:"速返其身边照应!中国能缺叶剑英,却万万不能少了邓小平同志!"
那天,王震特意与叶剑英共进晚餐后,专程拜访了自己昔日的直属领导,当面嘱托其多留心关照叶帅的日常起居,完成这些事务后便启程返回江西驻地。
年过七旬的叶剑英在长沙生活并不轻松,当地潮湿的气候对他衰弱的体质构成了严峻考验。这位革命老人多次因风寒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最严重时甚至需要吸氧治疗。随行团队紧急联系湘雅医学院的权威专家,通过针对性药物治疗才逐渐稳住了身体状况。
来到此处后,叶剑英逐渐平复心绪,整日闭门谢客,独自待在住所里潜心研读马列著作及毛泽东文选。他既无焦躁情绪亦无怠惰之态,始终保持着沉稳冷静的姿态,静静等待着组织的最新安排。
1970年夏,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重要会议,原本驻扎湖南的叶剑英接到通知后从驻地返回首都,随后前往庐山参会。会议期间突发重大变故,林彪元帅遭遇意外事件,党中央紧急决定由叶剑英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领导工作。
叶剑英接手军委日常事务后,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他意识到需要得力助手协助。考虑到邓小平卓越的工作能力,他多次向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提出建议,希望重新启用邓小平共同处理军委要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毛主席决定重新起用邓小平。听闻这个消息的叶帅难掩激动,立即向中央递交建议书,明确提出:"请小平同志负责军队核心事务"。经慎重考虑后,中央作出重要决定:不仅让邓小平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还赋予其参与军委决策的职责。这一系列人事调整,为后续国家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寒冬时节,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向同志们介绍新成员时这样说道:"今天有位同志加入总参谋部工作,大家应该不陌生,他以前还当过你们的直属领导......"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1974年初春,南越政权突然对我国西沙群岛发动武装挑衅。当时刚重返北京领导岗位的邓小平虽未正式挂帅总参谋长,但叶剑英元帅不仅由衷为他重返政坛中枢感到欣喜,更在军事决策层面对其展现出极大信任。在南海战云密布之际,两位元老默契配合的身影成为特殊时期的关键画面。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军队高层完成重要人事调整之际,国家安全重心尚在北方边防线。此时南越当局却趁机扩大军事行动,非法占据西沙群岛多个岛礁。这片海域自古隶属中华版图,面对越方自1956年起的持续挑衅,中国政府多次发出严正声明。尤其在1974年间,南越当局罔顾国际法准则,不断升级其武装侵权行径,严重威胁我国领海主权。
1974年1月,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紧急向总参谋部下达命令: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天候值守监测南海动态,全面进入备战状态。就在中方启动部署之际,越南西贡政权故技重施,多艘军舰悍然闯入永乐群岛领海范围,其武装人员更是强行登岛,对甘泉、金银两座中国岛屿实施非法占据。
中国海军迅速调遣舰艇赶赴永乐海域执行警戒任务,对相关目标实施全程监控,同时派遣部队驻守琛航、广金、晋卿等岛屿。我方已明确表态,一旦对方采取敌对行动,我方将果断予以反击。
在次日召开的军委紧急会议上,围绕西沙群岛防务问题,决策层迅速组建起六人核心工作组。这份重要名单中,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与总参谋长邓小平赫然在列。
数日后,南越当局发现我方在西沙海域完成军事部署后,立即调遣武装力量强行占领琛航、广金二岛。当对方率先对驻岛部队开火时,我军官兵依据叶剑英元帅预先制定的作战方针,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自卫反击行动。
战斗的轰鸣声才传来,叶剑英便已得知讯息。他疾步奔向军事指挥部,作战参谋们正向他汇报实时动态。不到片刻,邓小平与其他三位负责人也陆续赶到。两位军事主官在听取前线状况后,迅速展开态势研判,重新部署作战序列,通过无线电不断向一线部队发送最新指令。
在叶剑英、邓小平的正确部署下,中国军民有力挫败了南越军队的进犯行动。尽管敌方溃退后仍负隅顽抗,调集舰船发动炮击,我英勇将士当即展开自卫作战,用精准炮火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
那个年代咱们的海军武器装备水平跟不上,实战中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想要打赢硬仗,关键得靠将士们的无畏气概和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战斗开始约一小时后,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前线传来喜讯:我方海军成功击毁敌方一艘主力战舰,残余舰艇慌忙撤离战场。整个指挥大厅瞬间沸腾,所有人激动得欢呼雀跃,有人甚至流着泪与战友紧紧相拥。叶剑英元帅满面红光,拳头重重砸在沙盘上连声喝彩:"漂亮!这一仗打得实在漂亮!"
没过多久,参谋人员就将战况汇报迅速交到了毛主席手中。
为确保防线稳固应对潜在袭击,叶剑英安排其余人员轮换休整,单独留下邓小平共同值守指挥中心。从午后直至深夜,两人始终坚守在战备岗位。尽管南越方面暂时未采取新动作,但紧张态势并未缓解——美国当局通过其控制的越南政权,突然从菲律宾近海调动多艘军舰组成编队,正朝中南南海区域快速逼近。
为避免局势生变,叶剑英与邓小平紧急商议后达成共识,在向毛主席请示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立即组织力量夺回被侵占的领土。随着行动迅速展开,永乐群岛全境得以光复,此次西沙海域保卫战以我国全面掌控主权区域告捷。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取得了成功,但叶剑英与邓小平清醒认识到,我国海上军力存在明显短板,连南越这样的对手都敢于挑衅。中央军委为此专门召开会议,重点讨论西沙、南沙区域的防卫部署规划。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将西沙防御体系的完善、南沙主权的恢复以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为战略层面的核心任务来推进。
在邓小平集中精力整顿军备、全面强化国防建设的关键阶段,始终鼎力支持他的周恩来总理因健康恶化与世长辞。
某日午后,年逾古稀的叶剑英与邓小平在会客厅里相对无言。周恩来总理的离世令两位开国元勋倍感沉重,未来的政治博弈必将更为艰险。叶剑英蓦然起身朝门外走去,邓小平默契地跟了上去。廊道转弯处,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发问:"现在这个局面,你怎么看?"
两人短暂地愣了片刻,屋内空气凝固般安静。长时间的静默后,他们开始低声分析现状。叶剑英紧攥着拳头,声音里带着砂石般的硬度:"就算天塌下来,咱们也得用脊梁骨顶着。"邓小平与他目光相接,下颌重重往下压了压,像是要把这句话夯进地板里。
叶剑英紧接着开口:"但斗争的策略必须谨慎,这是总理最后的叮嘱!"话锋转向周总理,屋内顿时弥漫着凝重的哀思,众人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不久,邓小平主动暂停所有职务闭门谢客。与此同时,党中央作出重要人事调整:鉴于叶剑英同志健康原因需要休养,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暂由陈锡联同志全面主持。
【叶帅派儿子请邓公出山】
一九七六年初秋的九月九日,举国上下笼罩在悲痛之中。邓小平听着广播里循环播放的哀乐,心头愈发压抑。连日来那些与伟人共事的场景反复在脑海中浮现,他意识到不能再被动等待,这位开国领袖的告别仪式,他必须亲自到场送别。
递交参加追悼活动的申请三天后,官方回复意见终于有了结果。汪东兴代为转达了上级意见:"建议您不要出席毛主席的治丧仪式比较妥当"。当看到这行字迹工整却语气决绝的批示时,邓小平握着文件的手微微颤抖,心情跌入冰点。
某日,王震前去探望邓小平,恰逢他在庭院里踱步。邓小平瞧见老友来访,脸上绽开笑容,快步迎上前将人让进客厅。两人落座后,王震仔细询问了邓小平的饮食起居与健康状况,邓小平则打听起外界动态,特别提及叶剑英元帅:"最近可曾去探望过叶帅?"
"常去的。"王震回答道。
邓小平略作思索后问道:"叶帅现在住哪儿?日常作息怎么安排?最近身体和精神状态如何?"王震认真汇报道:"主席逝世后,叶帅就搬离西山,目前在小翔凤和二号楼两处轮住。"
那天邓小平始终沉默不语,王震以为他在担忧叶帅的健康状况。谁也没想到次日清晨,邓小平竟绕过常规程序,径直来到叶剑英住处。两位开国元勋促膝长谈时,邓小平恳切建议:"务必多与老干部交流,真正了解基层民意。"临别之际,他紧握叶帅双手郑重嘱托,将扭转局势的重任完全托付给这位老战友。
正如众人所料,叶剑英元帅以果决行动回应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期待。1976年10月6日,随着"四人帮"集团被彻底瓦解的消息传出,次日全国上下便沸腾起欢庆的浪潮。在这全民振奋的重要时刻,叶剑英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将消息传递给邓小平,然而此时的邓小平却因突发疾病卧床静养。
寒冬腊月时节,正当全国形势趋于平稳的关键阶段,长期操劳的邓小平因前列腺疾病突然恶化,被紧急送往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救治。这位历经风雨的政治家由于多年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严重受损,在革命事业即将迎来曙光之际不得不中断工作入院治疗。
刚被送进急诊室,医生检查腹部时表情骤变。长期的排尿困难导致患者下腹异常隆起,叩诊显示肿胀区域已延伸至脐部下方,病情危重。经过医疗团队的紧密配合,最终顺利完成救治。
邓小平入院休养期间,首位前来探望的是独臂将领余秋里。见到老战友身体状况好转,余秋里情绪激动,紧紧握住对方双手并送上拥抱,场面格外温馨。
离开医院那天,邓小平坐在车厢里凝望街道,目之所及处处都是新气象。他感觉心底的阴霾消散了大半,只是想到这十年间的种种,明明恍如隔世般遥远,偏又清晰得烙在骨血里,怎么都擦拭不掉。
数日后,叶剑英的幼子来到邓小平住所,代表父亲传达重要邀请。在叶家公子亲自驾车护送下,邓小平抵达叶帅府邸。当两位老战友重逢时,邓小平难掩激动神色,眼中泛起晶莹泪光,用颤抖的声音喊出"兄长"二字,两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随即紧紧相握,仿佛要将分离的时光都攥进掌纹里。
此后,叶剑英数次向华国锋建言,建议尽快安排邓小平复出工作,恢复其原本担任的职务。
一九七七年春末京城满目青翠时,叶剑英元帅迎来八十大寿。素日清幽的宅院这天宾朋满座,众多革命前辈专程赶来祝寿,共同庆祝这位开国元勋在铲除"四人帮"斗争中建立的卓著功勋。
王震夫妇最先抵达贺寿现场。王震将拐杖搭在胳膊上,伸出双手与叶剑英紧紧相握:"您八十大寿可得好好热闹一番!"叶剑英笑着回应:"我原打算低调些,但大伙儿都说要聚聚,实在不忍心辜负大家的心意。"
片刻之后,余秋里快步走进屋内,端正地行了个礼,朗声说道:"恭贺叶帅八十寿辰!"杨成武将军紧随其后,利落地举手敬礼:"祝愿叶帅福寿安康!"没过多久,徐向前与聂荣臻两位老帅也相继到场。众人围坐畅谈间,两位老帅兴致盎然现场挥毫赋诗,字句间尽显儒将风范,在场宾客无不赞叹他们文思依旧敏捷,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庆氛围。
正当众人聊得热火朝天时,邓小平带着家属匆匆赶到现场。他环顾四周发现老战友们早已在场,顿时眉开眼笑,乐呵呵地招呼道:"大伙儿来得真齐整啊,我也来凑个热闹!"
暮色四合,一群曾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老将围坐在方桌前,中央摆着个插有八支蜡烛的奶油蛋糕,正是为庆贺叶帅八十寿诞所备。邓小平轻敲桌面笑道:"这蜡烛再添一支吧,讨个天长地久的吉利!"
在叶剑英元帅诞辰六十天后,邓小平重新回到重要岗位。党中央集体决策期间,两人共同配合开展工作,推动国家各项事业逐步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